新建项目 (3).png

历史回顾 历任领导
照片专栏 视频专栏
从站着扛到倒着“扛”的转变 | 杂技小科普系列之古代那些事儿

"力"是杂技的最基本因素,

没有力气怎能顶得动长竿?

也蹬不转大水缸,

更不必说一人身上扛几个人的

《大武术》表演了。




(图为:武侠杂技剧《笑傲江湖》剧照)



春秋战国时期,士阶层中,大力士们对杂技中的力技节目影响深刻。有个卫国人叫夏育,能够举千钧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是出名的大力士,他在帮助晋国征伐攻城战役中,竟能双手把放下的闸门托起,被誉为”有力如虎“的勇士。公元前310年的秦武王也是力大过人,他手下的任鄙、乌获和孟说都是著名的大力士。一次秦武王和孟说比赛举鼎,被沉重的铁鼎压折了膝盖骨,历史上称这段事情叫”举鼎绝膑“(参见《史记》)。人们敬仰英雄,以后,《夏育扛鼎》、《乌获扛鼎》的表演屡见于记载。东汉灵帝时,有个将军甚至就给自己取名叫“夏育”,大概他也是个大力士。公元301年,“八王之乱”后东晋政权南迁,也把中原的《夏育扛鼎》节目带到江南。从乌获、夏育的时代到东晋已相距六百多年了,古代表演力技的杂技艺人,都是奉乌获、夏育为祖先。





中国杂技发展到汉代,内容更充实,品种更丰富,技艺更高超。到东汉时,则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,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——“百戏”体系。例如:1954年在山东省沂南县的北寨村,发掘了一座汉代古墓,在一幅巨型的画壁上雕刻着当时的乐舞百戏,非常现实生动。这幅图从左到右分为四部分:“跳丸跳剑和戴竿”表演、乐队表演、”走索拿顶和鱼戏“表演、“马戏和鼓车”表演,规模盛大。



(图为: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刻《乐舞百戏图》中部“走索拿顶和鱼戏”表演)




丰富的汉代壁画中,以手技和倒立的形象为最多。倒立古人俗称“竖蜻蜓”,杂技界称之为“拿顶。”内行说:“一把顶,三把活”即是说只要掌握了拿顶技巧,自然而然就能表演《椅子顶》、《木砖顶》、《大小武术》等许多杂技节目。倒立的确是杂技最基本的技巧之一,这一基本功在汉代已蓬勃地发展起来,称为“倒植”。



(图为:东汉杂技俑)




倒立技术,在汉代发展有两种趋势


一种是专演倒立技巧,在倒立基础上去增加难度,比如四川出土的汉代砖刻上,倒立的演员在一张张叠起来的矮榻上进行表演。当时称为《五案》。《五案》并不一定是五张桌子叠搭起来,从汉画上看,五、六张至十余张不等,和今天的叠椅倒立有些类似。




另一种倒立更多的是掺杂、揉和在其他杂技节目中运用,如在走绳、爬竿、柔术等节目中画龙点睛,用倒立把节目推向高潮。







(图为:广州杂技团表演的《晃管倒立》及《双人倒立》)



汉代成熟的杂技艺术表现在:技巧高难、节目成套、讲究服装道具、演出组织严谨,部分杂技表演还有情节内容等方面。杂技不受语言限制,人人都能看懂,节目丰富多采,富有生活气息;加之统治者追求享乐和外交上的需要,促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迅速发展。



关于我们
团队介绍 团队架构 团队荣誉 历史回顾
剧目介绍
大型杂技剧 精品节目
新闻中心
新闻动态 幕后花絮
演出活动
国内文化交流 国际文化交流 大型活动
商业合作
大型活动支援 剧场租赁 企业赞助
联系我们
加入我们 联系方式
广州杂技团官方微信
广州杂技团官方微信